网站首页  中心概况  新闻播报  心理咨询  心灵鸡汤  心理团队  特色活动  在线投稿  我要咨询 
心理团队
 
 
特色活动
 
 
友情链接
 
 
多则案例分析

多则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9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四、Fs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服装的中型企业,一部分产品是自产自销,而绝大部分产品是按照国外订单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公司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自从公司的前厂长离开自己创业后,整个形势就开始慢慢地变化。老总开始物色具有丰富服装生产和出口经验的管理者,结果前后来了三任厂长都改变不了车间混乱的状况,生产的服装几乎每批都被外贸公司退回返工,产品的质量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让公司大幅亏损,另一方面由于公司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也导致员工的工资锐减。一时间公司内部流传着各种消息,:又要换厂长了;刚做的一单又要返工;这个月的工资老板会压着不发;老板准备放弃这家企业等等。

而这时公司的老总正在和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谈判,希望能获得一个100万元的海外订单,在离开公司之前虽然他也知道公司内部人心不稳,但他认为只要能签到大额的订单就可以稳住员工的心,然后生产也会走向正常。结果,当他给员工发了上个月的工资,回到车间却发

现已经有40%的员工集体在领到工资后就已经辞职。他发现这些一起离开的员工大多是来自同一个省份,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

试以非正式群体理论分析上述情况并总结该老总管理中的失误。

答案: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也就是相对公司的正式群体来说的一种群体和团体.文中所描绘的离开的员工,可以说是非正式群体.他们的特点应该是: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同一个地方来的,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2、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3、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公司上司进行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对整个公司的基础进行松动,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4、老板在管理中很明显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开始并不完全就是反公司的,但是由于前面的例子使大多数人都有了一种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担忧,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是很正常的.让员工留下的办法不应该是靠钱,而是靠公司集体的力量。让人内化的离不开公司,而不是给他们外在的原因.外在原因往往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借口。

五、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 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以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思维过程(包括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分析该实验所提示的心理效应。

:(1)该实验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其中,第一段实验说明了优先效应的存在;第二段实验说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2)该实验不仅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而且证明了两种效应发生作用的不同条件。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 当我们看到教室的讲台时,我们几乎在获得该讲台的知觉的同时,赋予了这张讲台在教学工具方面的意义。这是思维的结果,讲台是直接的、具体的,但教学工具则是间接的,抽象的。

试分析上述现象所表明的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该材料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 心理学家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①在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②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

③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一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

:(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此外,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在积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更高,在消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反而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 车间,但车间主管理采取的是积极诱导方式;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生产效率则更低。

(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十一.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十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像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像出一个适合的人。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

 

:(1)该实验表明: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

(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带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①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价;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③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4则案例分析

4则案例分析

.疾病困扰

咨询师:你来这里有什么问题,请谈谈吧!

求助者:我最近一个多月心情很烦,什么事都不想做,也不想见人,压力很大,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你能帮帮我吗?

咨询师:你能详细谈谈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求助者:一个月前,我和谈了三年的女友分手了。本来我们上个月就要结婚了,可是,我却在婚检中检查出乙肝,虽然是小三阳,她和家人却很在意,我也害怕传染给她。她先是提出推迟结婚,要我先治疗,而且也不敢再见我,只是接我电话。我就决心和她分手,可是,分手以后,我很痛苦,觉得活着没意思,我宁肯得癌症也不想得乙肝,现在单位也不让我上班了,说是让我休息,其实他们还不是害怕吗?你说我该怎么办?我的前途全给这病毁了!!

咨询师:,听了你叙述的遭遇我也很为你感到难过,本来要结婚,却因为乙肝分手,而且单位也不让上班了,这让你感到心情烦恼痛苦,前途渺茫,生活没意思,不想见人,是吗?

求助者:是的。可是,医生说我的乙肝没有传染性,坚持治疗愈后很不错,我的肝功能也很好。我却很害怕医生是在安慰我,将来万一严重了,怎么办呢?家人和医生都说我想的太多,让我来心理咨询,我也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世界上那么多乙肝病人,人家怎么就活得好好的呢,所以就来求您了。

咨询师:我想告诉你一件事,也许你会惊讶,我也曾经是乙肝患者,现在还是携带者,所以,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求助者:!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

咨询师:我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你的情况,然后,再共同讨论一下怎么办。

.母女关系

一般资料:某女,14,初中三年级学生。

主述:近一个月来,因对母亲有一种不好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痛苦来求助,由母亲陪同。该女生长相清秀、身材修长、衣着得体、表情自如、举止大方、懂礼貌。

求助者自述:每当我母亲碰我一下的时候,不论是有意的或无意的,我都会感到不舒服而必须碰她一下还回来,否则心里就会感到很难受。为此我感到很痛苦。 咨询师:你为什么要报复你妈妈?说说吧!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你认为妈妈碰你一下是对你的一种伤害吗?

求助者:那肯定不是!

咨询师:就是说,你知道母亲碰你并非是有意识地要伤害你,但你都感到被碰了很不舒服,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为什么你会感到难受呢?

求助者:必须要还回来,否则就会很难受。

咨询师:难道还回来你就真的不难受了?!

求助者:是啊!

咨询师:那为什么你还会感到痛苦呢?

求助者:那是我母亲啊,她是我最亲的人,我都对她有这样的报复心理,我能不痛苦吗?

咨询师:这种痛苦的心情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吗?睡眠和食欲受影响吗?

求助者:到学校后还好,一回到家见到母亲就不好,影响晚上复习功课。吃睡都还好。

咨询师:请问你母亲做什么工作?你父亲呢?他们的关系怎么样?你和谁沟通的较多?

求助者:我母亲是中学教师,她非常优秀,我很为她骄傲。我父亲在一家外企工作,他经常出差。爸爸妈妈关系很好,很少吵架什么的。和父亲沟通的机会少一些,虽然少,但父亲也很爱我,很理解我。

咨询师:对父亲也有那种想法和行为吗?

求助者:没有。真的,我也挺奇怪,我怎么只对妈妈有这种想法呢(困惑、茫然的神情)

咨询师:(转移一下话题)你这个年龄,应该是独生女吧。

求助者:那当然是。

咨询师:你们班的同学也应该都是。顺便问一下,你对班里的同学有没有这种想法和行为呢? 求助者:原先好像没有。……,有一点,但不重。

咨询师:原先好像没有,那就是说现在有了。请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好吗?越详细越好。我再重申一遍,你对我所说的一切都会保密的。(此处略去一段谈话)

咨询师:说到这位同学,我想问一下,当时她的功课比你好吗?

求助者:不如我。

咨询师:长相呢?

求助者:好像也不如我。

咨询师:你们都弹钢琴,是吧?

求助者:是。可我会画画,我的画在全国得过奖,她不会。

咨询师:她琴弹得比你好吗?

求助者:没比过。

咨询师:她到过你家没有?

求助者:来过。

咨询师:弹过琴吗?

求助者:弹过。

咨询师:是她弹的吗?4

求助者:不是,是我妈妈让她弹的。

咨询师:你妈妈说她弹的怎么样?

求助者:当她面的时候当然说她弹的很好了,不过她走了以后,又说她弹的有点慢。

咨询师:你当时怎么想的?

求助者:因为我平时弹琴有点快,钢琴老师经常批评我控制不住节奏,所以当时认为妈妈说的并不是批评她。

.自卑

咨询师:你遇到什么困扰了,愿意跟我谈谈吗?你不必有什么顾虑,我们今天的谈话你的班主任是不会知道的!

求助者:最近三个星期我的心情一直很不好,感觉很压抑,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听讲,也不愿跟同学交往,不想吃饭,晚上躺下后总是胡思乱想睡不着,现在真是难受死了。

咨询师:看得出来现在你的情绪很低落。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求助者:(沉默)每当面对同学的时候我总感觉特别自卑

咨询师:你说自己感觉很自卑,你能举例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自卑吗?

求助者:(一愣)我的父母都是工人,文化水平只有初中,只有初中,而我寝室好几位同学的父母是大学毕业,我很羡慕他们有这样的父母,我感到自卑。

咨询师:还有呢?

求助者:我已经大学二年级了,还没谈恋爱。看到校园2内一对对的恋人,我心里羡慕,可眼睛却不敢正视,因为我觉得惭愧。

咨询师:还有哪些让你自卑的?

求助者:(想了想,摇摇头)好像就这些。

咨询师:,你说寝室同学的父母是大学毕业而自己的

父母只有初中文化,有些同学找了女朋友而自己

没有,因此你感到很自卑,心情低落、压抑,自己的学习、饮食和睡眠都受到了影响,是这样吗?

求助者:嗯。我总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他们出身那么好,而我,什么都没有……

咨询师:其实我家也是农村的,上大学的时候也很自卑,总觉得不会有女孩子喜欢自己。

求助者:真的吗?那您是怎么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的呢?

咨询师:你有没有想过,班上同学中有多少来自于农村、乡镇,多少同学的父母是小学文化水平甚至文盲?

求助者:我们班有三十几个人,有二十多个同学是来自农村的,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都不会太高。

咨询师:因为父母文化水平低,这些同学都要自卑吗?

求助者:……

咨询师:你再想一想,你们班上男同学中有女朋友的到底有几个呢?求助者:就少数几个,不到一半。

咨询师:难道剩下的那些男同学个个都不行?

求助者:(点点头)我一直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仔细罗列一下,特别是您这么一分析,觉得确实也没什么。我一直都没好好地理理原因,反而总让自卑困扰着。在这样的心情下,看什么都觉得自己不行,越这样想就越觉得自己不行。

咨询师:你能有这样的认识,我很高兴!你的家庭环境虽然比不上同学,但你很勤奋,学习成绩优异,还拿了奖学金,和你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到你的领悟力也很强,这些都是你的长处啊。

求助者:,原来我总是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因此必然会产生自卑感。

 抑郁情绪

极端案例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专家分析

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据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自杀倾向

极端案例

今年57日晚9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

专家分析

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个点上。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

 

案例分析——考试焦虑情绪辅导​

案例分析——考试焦虑情绪辅导

 

焦虑是指一种即将面临威胁性处境时的紧张、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具有警戒性的适应反应。正常人在生活体验中几乎都有过这种及你和体验。

爱丽(化名)是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紧张的压力状态下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都一片空白,手脚发抖,手心冒汗。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万一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对得起父母,自己也觉得没面子。心理困惑,紧张。

 负面情绪的背后往往有消极信念的支持,认知改变技术就是辅导者协助当事人,找到困扰自己的负性想法和信念。它是考试焦虑辅导的主要方法之一。我设计了三个阶段的治疗步骤:一是找出考试焦虑的不合理信念,二是利用现实分析心理辅导,消除消极的信念;三是实施取利去弊策略,利用暗示、自我鼓励、自我安慰等自助式的心理辅导,以理性的我来提醒、暗示、战胜情感的我。具体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

()改变对焦虑的态度

 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因此,要纠正对考试焦虑的歪曲认知,正确认识考试焦虑。考试一出现考试紧张就完蛋了遇到难题就想到自己复习偏了我千万不能失败。针对存在的这些认知歪曲要逐一击破”,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认识考试焦虑的普遍性,不再高估别人看低自己;也不要把考试焦虑看成是孝敬长辈的事,不必为此而产生压力。让考生知道考试正常发挥的前提是带着适度的焦虑去考试。接受了自己的考试焦虑,就可以紧张适度,因为大考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关注其焦虑现象,学会调整和利用考试焦虑,这将有助于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降低焦虑水平,强化信心

 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考生恰当的压力,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身体状况和心态,确定自己升学考试的目标,期待分值拟定为考前一模、二模分数或略低,这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努力复习,掌握知识,临近考试以基础的东西为主,碰难题太多会加大思想压力,误认为自己准备还不充分,损害自信心。

 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放松训练

 深呼吸法:慢吸(4)→(2)→慢呼(4)×3~5次。要求在考前学会方法以备急用,同时进行自我暗示:“目前我的焦虑刚好是能在大考发挥水平所需要的紧张水平,现感觉真好!”

 ()支持性辅导

 学生考试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不利方面过分担忧。比如:不管自己学习怎样,考试准备得怎样,一到考试就担心自己考不好,担心父母和老师批评自己等。针对这些担忧的心理,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释,提供情绪支持和鼓励,以消除或者减少他们的担忧,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降低焦虑情绪。

案例分析:边缘性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案例分析:边缘性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属于DSM-5人格障碍中的B组,B组特点是戏剧化、不稳定、情绪化。精神分析理论最早提出边缘性这个概念,指的是患者在精神错乱和正常的边缘波动。BPD多见于女性,北美的数据显示75%的患者都是女性。辩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alBehavioral Therapy)的创始人Marsha

     Linehan本人有BPD,专门发展了辩证行为疗法来治疗BPD症状,成功地降低了BPD女性患者自杀、自残和冲动行为发生的频率。本文题图来自于电影《致命诱惑》,女主角是典型的BPD患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观看了解。

    D女士为单身无业的西裔女性,年龄33岁, 因为心情抑郁、长期有自杀想法、与社会隔绝和个人卫生问题寻求治疗。在过去六个月中,她独自呆在自己的公寓里,躺在床上吃垃圾食品、看电视、在网络上过度消费。过去她曾接受过多次治疗,并无效果。

     D女士来自-一个上层中产阶级的移民家庭,三个孩子中她排行第二。她的父亲把工作成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读书期间,她一直觉得很孤立,有重复发作的抑郁期。在家中,她经常爆发怒火。她的高中成绩不错,但在读大学时退学了,因为跟教授和室友有矛盾。她一-方面希望能够完成大学学业,另一方面试着做了一系列实习和初级工作职位,但总是辞职,因为老板们都是白痴。她总觉得老板在工作开始时都很好,但最后总变得很扭曲。这些创伤经历让她觉得自己很糟糕(“ 我连文员的工作都做不好?”),也让她对老板们很愤怒(“ 我都能管理这个公司,说不定将来就我来管了”)。她之前与男性约会过,但不愿有更近的身体接触,因为亲密感一旦萌芽,她就变得过度焦虑。

     D女士的病史包括多次的浅层割伤自己,而且一直认为 自己死了更好。她表示自己的心情通常低落抑郁,但有过十几次持续一到两天的躁狂时期,期间她精力旺盛,脾气急躁,能整夜不睡。她一般第二天崩溃,能睡12个小时。

     自从17岁起,她就开始接受精神科治疗,曾因药物过量三次入住精神病院。她主要接受的是药物治疗,包括情绪稳定剂、低剂量的神经镇定剂以及配合了辅助心理疗法的抗抑郁药物。

     在诊断期间,她的衣着随意,有些邋遢。她非常合作,说话有条理、有重点。她整体比较焦躁,情绪表达有限,但有几次在恰当的时刻露出微笑。她对自己的不佳表现描述了羞愧感,但也相信她来到世界上是为了做大事。她表示父亲非常成功,但也是-一个总是想控制别人的马基雅维利式失败者。她表示自己辞职是因为别人不尊重她。比如,在商场工作的时候,她说别人经常没有礼貌,或者不欣赏她的工作(“我做那份工作只是为了准备成为买手,他们简直太可笑了”)。在第一次诊疗快结束时,医生看了--眼时间,她就对他发怒(“你已经无聊了吗?”)。她自称认识自己的邻居,但他们大多数成为了骗子或者失败者。有几个校友是她的“ Facebook朋友,他们在世界各地做着很棒的事。虽然她已经多年没有见过他们,但打算等他们回来的时候见见面

     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BPD)

     讨论:

     D女士的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怒气,人际关系不稳定,有认同障碍(identity

     disturbance)、自我伤害行为、空虚感和短暂的与压力相关的偏执。因此,她符合DSM-5BPD的诊断标准。

     BPD患者经常表现出抑郁症状或双相情感障碍症状,D女士也不例外。她的症状包括显著的抑郁情绪、兴趣低迷、暴食、精力低下和长期的自杀意念。这些症状持续了6个月,让她无法正常生活,并且不伴随物质滥用或医学病症。D女士的症状也符合DSM-5中重度抑郁症的标准。BPD和重度抑郁症同时发病是很常见的。值得-一提的是,D女士关注的想法是指责他人,而一名仅患抑郁症、无人格障碍的患者的典型关注想法是内疚和指责自己。D女士的抑郁症状很有可能是不定期的,而且是对其它事物做出的反应。她也有可能符合终身抑郁的标准,可能诊断为心境恶劣障碍( dysthymicdisorder),不过也指向人格障碍的诊断。

     D女士的躁狂症状并非典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症状。比如,她描述自己有十多次为期1-2天的躁狂,期间她精力旺盛、脾气急躁,之后整个人崩溃需要睡上12个小时。该经历无论是症状还是持续时间都不符合双相情感障碍|型或型的诊断标准。然而,BPD的情绪不稳定症状和情绪爆发期可能和躁狂或轻度躁狂发作非常类似,这可能导致BPD诊断不当。哪怕典型的躁狂症状已经存在,医生应该深度挖掘病史,考虑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成熟度、工作、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稳定性这些因素。如果发现问题,很有可能符合BPD诊断。

     DSM-5的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与前一版并无区别。然而,DSM-5的第三板块建议医生考虑人格的运作。附录中列出了五种处于连续体上的性格领域。情绪稳定性负面情绪作对比,而敌对性友好度位于同一标准的两端。

     对人格的这种空间性视角符合Kernberg存在已久的分裂型人格结构(BPO) 模型。D女士除了符合DSM-5对于BPD的诊断标准之外,她还符合BPO标准。她的心理结构组成如下: 1)无明确、完整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同一性扩散) ; 2) 经常使用基于分离(spitting)的原始心理防卫机制; 3)完整但脆弱的现实检验。当一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表现越整合、在现实情况下越复杂,这个人就更有能力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状况,成功地与他人互动。

     D女士表现出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因为她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是矛盾的。她认为自己既优于他人又能力不足,父亲既能力超群又是个马基雅维利式失败者。她的防卫方式特点是不断把自己的敌对情绪投射出去,并且认为敌对情绪来自他人。她的现实检验结果脆弱,表现为她在工作中感到的怠慢,导致了长期的工作障碍。

     因为人格障碍患者自述的人际关系模式通常与他人描述的不同,患者对心理医生作出的行为非常值得注意。D女士的脆弱感明显,证据是她认为心理医生看了一眼时间就代表他不喜欢她,想尽快让她离开。

     自杀倾向是抑郁症和BPD的共同症状。总体而言,急性和长期的类自杀行为是典型的严重人格障碍症状。而且对于许多病人来说,自杀倾向可能在遇到危机时突然出现,但对于D女士这样对他人和自己有强烈脆弱感的病人来说,自杀倾向尤为常见。